新研究公布:康奈尔大学绘制全球109个国家微塑料摄入地图
近日,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该研究首次详细绘制了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微塑料摄入情况。这项研究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揭示了各国居民通过饮食和呼吸中摄入的微塑料数量。研究显示,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在全球人均饮食微塑料摄取量方面位居前列。而中国、蒙古和英国则在吸入微塑料方面居于前列。具体数据显示,印尼人每月食用约15克微塑料,是全球最高的,这些塑料颗粒主要来源于海鲜等水生食品。同时,中国和蒙古的居民每月吸入的微塑料颗粒超过280万颗,表明这些地区空气中的微塑料污染极为严重。(内容来源:康奈尔大学研究绘制了109个国家人类对微塑料的吸收情(2024)199IT.Availableat: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698781.html#google_vignette)
(研究考虑到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食品加工技术、年龄人口统计和呼吸频率图 | 199IT)
微塑料(MP)是指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广泛存在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并已被证明会被生物体和人体摄入。其主要来源包括饮食源微塑料和空气源微塑料,其中饮食源微塑料主要来自食品中积累的微塑料以及食品和饮料生产、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塑料材料的耗损,而空气源微塑料则由塑料材料的磨损(如轮胎使用产生的塑料)和水源性塑料颗粒的飞扬所导致。
东南亚国家作为主要的海鲜生产国,其居民在全球微塑料饮食摄入中位居首位,其中70.4%的微塑料来源于海鲜消费。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人均每天摄入微塑料可达153至269毫克。此外,这些国家的居民每天还可能吸入多达280万颗微塑料颗粒。相对而言,西北欧国家,如挪威和瑞典,每天吸入的微塑料颗粒数约为30万,但仍高于其他欧洲地区。
研究合著者、博士生赵翔指出:“清洁全球地表水系统是一场受当地工业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马拉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使用可食用的生物降解材料替代一次性聚烯烃塑料包装、严格的废物管理法规确保食品质检严格把关、先进的水处理技术通过有效的水生塑料碎片去除和废水处理过程减少水生塑料颗粒对生物体和人类的暴露。 (内容来源:康奈尔大学研究绘制了109个国家人类对微塑料的吸收情况(2024)199IT.Availableat: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698781.html#google_vignette)
本研究强调了全球范围内塑料污染的广泛规模,提出了遏制微塑料污染的地方性和全球性措施。应用化学回收过程替换传统废物处理方式,可显著减少水生塑料碎片,并有效降低人体微塑料滞留量。例如,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种方法可以降低51%的人均微塑料滞留量。通过全球微塑料摄入地图,这项研究为地方和全球减轻污染的努力提供了重要见解,支持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来应对这一全球危机。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水质保护举措与微塑料摄入量降低之间的相关性,指出地方政府激励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期在未来能推进更有效的废物管理和移除实践。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为公众和决策者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减少微塑料的环境污染,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安全。
此外,一些企业如湖南省菱越新材料有限公司也积极响应,这些湖南省菱越新材料公司不仅仅是在技术上追求创新,更是在环保责任上展现了行业担当力。他们的研发工作致力于减少传统塑料对环境的危害,推动全球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通过开发生物可降解材料,这些企业不仅能够减少塑料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还能为客户提供高性能的替代品。这种创新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了微塑料污染的一部分问题,也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实际的解决方案。
这种积极的行动不仅是为了市场竞争力,更是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为应对全球微塑料危机贡献着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
生物环境科学公众号
摆脱塑缚公众号
康奈尔大学研究绘制了109个国家人类对微塑料的吸收情况(2024)199IT.Availableat: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698781.html#google_vignette